(报告出品方/作者:天风证券,吴立、蒋梦晗、林毓鑫)
1.产业数字化是数字经济增长的主引擎
1.1.数字经济已成为驱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力量
数字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年,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取得新的突破,数字经济规模达到45.5万亿元,同比增长16.2%,高于GDP名义增速3.4个百分点,较“十三五”初期增长扩张了1倍以上,占GDP比重达到39.8%,较“十三五”初期提升了9.6个百分点。新冠疫情成为了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试金石”,无论在疫情防控初期还是多点散发的常态化防控中,数字经济作为宏观经济的“加速器”、“稳定器”的作用愈发凸显。
产业数字化主导地位持续巩固。产业数字化是指同时依托互联网及数字技术,对产业链供应链的上下游进行全链路、全要素、全场景的优化升级,融合构建产业协同竞争力,形成数字化产业体系的过程。产业数字化大多具有实体经济与数字技术融合发展特征,其新增产出构成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创新,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产业数字化对数字经济增长的主引擎作用更加凸显。年,我国数字产业化规模为8.35万亿元,同比增长11.9%,占数字经济的比重为18.3%,占GDP比重为7.3%,数字产业化发展正经历由量的扩张到质的提升转变。与此同时,年我国产业数字化的规模达到37.18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7.2%,占数字经济比重为81.7%,占GDP比重为32.5%,产业数字化转型持续向纵深加速发展。
产业互联网在产业数字化的背景下应运而生。产业互联网是指同时依托互联网及数字技术,对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进行全链路、全要素、全场景优化升级,融合实体经济形成的数字经济新模式新业态。其本质是利用互联网和数字技术贯穿产业链供应链,打通电子商务、智能制造及工业互联网,形成数据智能应用,最终实现产业协同效率和运行质量的双提升。产业互联网是产业数字化进程催生的新模式新业态,产业互联网让产业“数字化”价值得以释放与体现,进而吸引越来越多的企业以产业互联网作为战略定位,随着产业互联网的探索实践不断深入,传统产业数字化进程也不断提速,产业互联网与产业数字化是互为表里的统一关系。产业互联网突破传统产业参与主体线性信息传导与被动型资源调度计划的模式,打破产业主体之间的信息壁垒,构建新的供应关系,最终推动行业向分布式、去中心化方向发展。在产业互联网的作用下,行业参与主体之间的资源与信息快速交互、响应,最终将重组产业网络并形成价值生态。
1.2.政策驱动产业数字化转型,重点发力产业链供应链等领域
产业政策持续利好,数字转型大势所趋。年3月,工信部发布《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方案》,提出培育推广一批符合中小企业需求的数字化平台、系统解决方案、产品和服务,以及推广应用集中采购、资源融合、共享生产、协同物流等解决方案;年10月,《“十四五”电子商务发展规划》明确推动电子商务全方位、全链条赋能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支持B2B电子商务平台加速供应链资源的数字化整合,培育产业互联网新模式新业态;年12月,《“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提出,要培育工业电子商务、产业链金融等新业态,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发展多层次系统化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和创新应用。
地方专项政策陆续落地,重点导向产业数字化转型。截至年底,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已出台数字经济专项政策,包括发展行动计划、相关产业规划等,政策支持重点明确导向产业数字化核心内容。例如,年6月,广东省政府提出,构建工业互联网平台生态,基于平台开展协同采购、协同制造、协同配送等应用,赋能产业链供应链相关企业协同发展,提高产业链协作效率和供应链一体化协同水平;年7月,上海市政府将数字化转型目标纳入本市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创新使命责任书》签署范围;年12月,《北京工业互联网发展行动计划(-年)》指出,构建多层次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形成10个以上面向重点行业的国内一流工业互联网平台。
1.3.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成效逐步显现
我国产业数字化的核心主战场在产业链供应链。在产业数字化的驱动下,我国一二三产业的数字化空间逐步打开,具体来看,年我国农业、工业、生产性服务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分别达48.7、55.9、58.3,较上年增长0.2%、1.5%、0.02%,其中以工业发展增速最快。具体到行业层面来看,工业领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排名从高到低依次为电子、交通设备、石化、医药、纺织、轻工、机械、食品、冶金、建材。农业和服务业发展水平分别达到48.7、58.3,农业中以畜牧业水平最高,其次为种植业、渔业、林业;生产性服务业中以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最高,其次为信息传输服务业、交通物流业、批发零售业。
原材料行业:生产过程数控化水平较高,行业集中打造集约高效实时优化的生产新体系。原材料行业是典型的流程/混合工业,主要包括石化化工、钢铁、有色金属等。原材料行业生产装备数字化和网络化水平以及生产过程的数控化水平较高,年原材料行业的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65.0%,较好的底层生产数字化基础为原材料行业智能化转型奠定基础,石化智能制造就绪率达到11.2%,在制造业各行业当中居于前列。
装备行业:研发环节数字化工具普及应用情况较好,行业聚焦研发与制造一体化管控和协同优化。装备行业是典型的离散工业,包括机械、交通设备制造等细分行业,装备行业两化融合水平高于原材料和消费品行业,向综合集成迈进趋势明显,信息技术在研发、管理等环节的应用普及广度和深度处于领先地位,年装备行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85.2%,关键业务环节全面数字化的企业比例达到55.6%,此外行业重点聚焦研发与制造一体化的关联管控和协同优化,年实现生产管控纵向集成的企业比例达到24.1%,较原材料和消费品高出4.0和1.6个百分点。
消费品行业:产业链协同水平较高,行业深度触网催生用户参与价值共创模式创新。消费品行业与民生关系最为紧密,包括轻工、纺织、服装、医药、食品、家电等多个细分行业,消费品绝大多数细分行业集中度较低,庞大中小企业群体使得消费品行业两化融合整体水平显著低于原材料和装备行业,但与用户近端特征使得其在以用户为核心的个性化定制、精准化营销以及产品全生命周期追溯和监管方面开展创新性地探索,年消费品行业实现产业链协同的企业比例达到13.9%。
2.数字化采购在产业数字化领域中的发展应用洞察
数字化转型为我国企业的组织管理变革、数据开发利用、降本盈利等方面打下良好基础。根据《中国两化融合发展数据地图()》数据统计,“十三五”期间,我国制造企业的数字化基础不断夯实,从信息技术在各业务环节的覆盖情况来看,我国企业财务、办公环节的数字化工具应用普及率较高,超过90%的企业能实现财务、办公的在线管理,80%以上的企业能在原材料采购、成品销售环节实现线上成本、计划、合同管理,49.3%的企业在研发设计、生产、采购、销售、财务、人力、办公环节实现数字化工具的全面覆盖,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构建了良好的基础,有效得促进了企业组织管理变革、数据开发利用、商业模式创新、降本盈利能力的全面提升。本篇报告中,我们将率先聚焦于产业数字化在采购领域中的应用发展,后续我们将继续推出产业数字化在其他领域的发展研究。
2.1.数字化采购的定义及发展进程
数字化采购是产业数字化的主力战场之一。无论是传统采购还是数字化采购,两者均是由企业采购需求(行为)驱动发生的。但相比传统采购模式面临的包括人为、地域、信息沟通等诸多因素影响,企业数字化采购发挥出来的价值在于能够最大化引入正确供应商数量、透明传递交易价格信息、全流程跟踪交易行为,缩短寻源到合同、结算执行流程、智慧供应商管理。在“阳光采购、降本增效”宗旨下,为需求企业的采购成本降低、交易效率提升、合规风险规避等方面提供了可实践路径。数字化采购核心的驱动力来自于企业降低采购成本、提高采购效率、保持供应链及经营的稳定性等基本诉求。我们认为,随着数字经济成为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驱动因素之一,办公物资行业的产业数字化有望迎来高速发展,数字化采购需求或加速释放。
新冠疫情叠加地缘政治危机,全球各国供应链承压。受疫情冲击,部分国家先后面临生产停滞,全球产业链“断链”风险加剧;同时地缘政治问题导致大宗商品价格剧烈波动,使得全球实体经济承压。为应对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企业需要建立起更加敏捷、灵活的采购体系,利用数字化手段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潜在风险,将是企业构筑新时代竞争壁垒的关键要素。我们认为,疫情期间企业对供应链的灵活性、安全性诉求进一步凸显,电商化、数字化集中采购的协同性和快速响应优势被放大,疫情扰动或加速供应链数字化进程。
企业电商化采购正加速向企业数字化采购进阶。数字化采购并不是简单的IT技术升级,而是要告别采购部门沿用几十年的运营模式,帮助企业从采购1.0阶段向采购2.0转变,并在之后2-4年,迈向采购3.0时代。数字化采购不只是采购系统的数字化,而是为达到企业数字化转型迈出的重要一步,其关键核心在于实现采购系统与相关系统(财务、人事、风险评估等)进行集成并实现数字一体化,连同数字化技术形成“数字化采购网络”。数字化采购能够为决策者提供更全面的视角,可以降低风险、提高合规性,最终提高采购部门可管控的支出项目,帮助企业大幅提高采购速度、效率与敏捷性。根据麦肯锡年调研数据,如果采用端到端的数字化采购计划,企业每年可节省20%~30%的成本,交易性采购可减少约30%的时间,而且价值漏损将减少50%。
数字化采购产品类型多样,帮助企业进行智能化全流程管理。数字化采购体系致力于将采购的各个环节智能化规范化,缩短采购周期,帮助企业提升采购效率。在现有数字化采购行业中,产品已部署到采购链条的各个环节,从采购前的甄选、寻源到采购过程中的订单、财务、合同签署等环节,再到采购结束后的售后服务领域,产品线较为完整,有效剔除传统采购行业内的冗杂部分,使得供采双方高效便利地达成合作。
综上,数字化采购基于数字技术可将供应链上下游的工厂端、流通端、零售端汇聚到一个平台,实现产业链上生产、物流、零售、金融等环节的多方需求。我们认为,数字化采购具备全流程管控价值,具体表现为流程透明、成本节约和效率提升等,并可为供采双方提供高效的对接和运转平台,建立起紧密的供应关系,有利于强化用户的需求粘性,未来市场应用空间可观。
2.2.全国采购市场规模超万亿,央国企成为数字化采购领军者
根据亿邦智库统计数据,涵盖工业生产、建筑业生产、零售批发业在内,年,全国企业采购市场规模超过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达到16.1%。其中工业生产采购额.1万亿元,建筑业8.8万亿元,零售批发采购65.1万亿元。若按采购商品性质分类,其中生产物资达.5万亿元元,MRO产品规模8.4万亿元。
根据亿邦智库测算,年我国数字化采购渗透率仅约7.5%。目前,全国电子商务采购总额处在10万亿元规模区间,以此作为采购数字化的基础特征,我国采购数字化渗透率不足10%,百万亿级的采购市场规模,数字化率每提升一个百分点,就会为数字化采购市场带来万亿级的市场空间,在产业数字化进程中,数字化采购前景可期。我们认为,基于前述数字化采购优势,未来将产业链各环节纳入企业管理体系是大势所趋;在数字化领域有效布局的物资采购企业有望抢先抓住市场前期机遇,巩固行业地位并提升市场份额。
央国企成为数字化采购领军者。中国数字化采购发轫于央国企、政府机构、军队、金融机构的阳光化采购改革,相关需求市场率先释放,正处于开闸放水的红利期。根据亿邦智库调研数据显示,近四成的央国企年采购总额在亿以上,有超三成央国企数字化采购比例超过50%。而央企数字化采购方面,据国资委公布,年中央企业采购总额超13万亿元,辐射带动余家企业。央国企已经成为数字化采购的领军者,推动我国数字化采购进入创新活跃期,为我国数字化采购奠定发展基础。我们认为,在前期阳光集采政策背景下,央企、国企成为数字化采购的主要需求源;而随着集采的成本控制、高效服务等优势显化,行业逐渐由政策驱动转向需求自驱,央国企的应用案例有望发挥示范效应,有效驱动大中型民营企业的供应链数字化。
在数字化采购品类方面,办公用品数字化采购走在前列。根据亿邦智库调研数据,有82.8%的受访央国企数字化采购覆盖了办公用品领域,有61.6%覆盖了生产物资采购,有47.3%覆盖了MRO工业品。而根据齐心集团公告,企业福利礼品、定制化产品、团餐供应链等细分领域亦均为万亿级市场。
2.3.数字化采购的发展趋势一览
供应链协同及连接能力持续提升,从技术及产品的单一服务商到平台型服务商转型。数字化采购已经脱离了传统的仅以企业内部角色为重要支撑的状态,采购的数字化发展未来将需要集成包括企业各个部门、产品及服务供应商、物流、渠道商等在内的多种角色,实现业务、财务、运营协同;内部相关系统连接(OA、ERP、财务系统等)的内部协同连接,以及包含供应商、征信、物流、电子合同、电子签章、电子发票等的外部连接,覆盖采购寻源、招标、合同、订单等全部重要环节,提高企业供应链韧性,形成新型的数字化供应链生态,构建以用户为核心的采购供应链协同网络整体解决方案。与欧美发达国家的数字化进行对比发现,欧美的数字化采购起步更早,现阶段对于数字化采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