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在封控期间,低调的中通跨省也基本只需要3-5天;而做足了宣传营销的京东大概只剩下“高调”,跨省物品至今仍然长达30天都无法送到。
“平均时效大于30天。”
这是以往能做到“次日达”的京东物流,在上海疫情期间的最终表现。
4月初,京东方面高调宣布开辟保供渠道,并借此一举在上海“刷屏”。“预计2-3天送达”“2到3倍备货”“自杀式物流保供”……从4月中旬开始,有关京东物流的消息接连传出,可用户却发现,自己下单物品的配送时间被一拖再拖。
迟迟送不到的商品点燃消费者情绪。以高效履约著称的京东物流,正在经受着前所未有的舆论质疑——京东为何不能按时送到了?
种种信息指向京东物流的运营模式,其无法按时履约的隐患,似乎早有苗头。
“次月达”的京东物流
两个月前的今天,没人能想到高举高打“保供”口号的京东物流会如此“黯淡”收官。
4月9日,京东率先在平台开通了保供专区,并高调表示,粮食、肉禽、海鲜等均超平常2-3倍备货,可保障上海京东用户近1个月日常供应。直播间内购买的物品显示预计2-3天送达。
4月15日左右,京东“自杀式物流”刷屏,公司宣布已派出名保供人员驰援上海。此前上海共有名快递小哥工作,增援后一线运力理论上能提升50%。
然而,在京东保供区域下的订单却被不断延期,买个菜要等两周以上。据多位消费者反馈,4-6月在京东平台下单的商品,平均配送时间在25-40天,有些至今仍未送到。
进一步拆解京东物流的经营逻辑,或许可以理解“爽约”的部分原因。
忽略占比极少的零单需求,作为京东自营的配套物流设施,京东物流以往能够做到“次日达”甚至“当日达”,实际归功于其搭建的前置仓体系——通过长期积累的经验和算法对订单进行预估,并将自营货物提前存到各城市内的前置仓中。
也就是说,其它物流公司是订单在前,揽件在后;而京东物流则是“提前备货”,在距离消费者更近的地方调配。牺牲灵活度,换取效率提升。
这也意味着,一旦仓库涉疫,大量货物卡在原地,就只能一切暂停。
封锁的仓库
4月11日,京东物流位于上海嘉定的号京东仓涉疫暂停,直到4月18日才获批重启,开始有限制的封闭管理运作。该仓库是京东长三角地区最重要的物流枢纽,亦是全国最大的电商物流仓之一。
最近的另一个大仓位于江苏昆山,此前主要承担京东自营在上海区域的仓储配送,距上海市中心仅1.5小时车程,却因跨省通行证受阻。知情人士表示:“从昆山入沪的公路通行证很紧张,能运进上海的货品数量其实有限。”
主要仓库的封锁,或成为京东在上海履约能力急转直下的“重要拐点”。
据4月上旬报道,上海和昆山共有多个京东物流的仓库,但只有一部分能正常运营,在人力方面,能走出社区送货的快递员数量不及平时的1/3。即使加班加点调度积极协助,仅能完成零星的运输任务。
4月30日,上海公布第二批“白名单”,快递业开始复工复产,消费者也逐步收到了月初网购下单的商品。然而,此时在京东下单,依旧显示受疫情影响,可能会延迟配送,物流恢复速度或“慢于同行”。
原因或又指向京东的备货模式。
从品类上看,生鲜、快消品、服装3C电子和医药行业,会对京东这种“提前布局、快速送达”的物流能力有更高的要求,也成为京东物流此前重点服务对象。而疫情保供期间,这一能力则显得鸡肋——少数保供品类快速周转,非保供品则徒占了仓库位置,只能“调取远水来救近火”。
4月下旬,在京东平台搜索“全麦面包”、“饼干”等关键词,往往只能看到至多1-2种品牌,且每次补货量通常很小,甚至为个位数。而同店内非主食类商品,则随意可拍。或许就是该品牌在同一个前置仓内的“平均备货”导致。
“小批量”的精准补货调货,或也加剧了物流受阻的现实。
“京东最开始配送的是本地仓的,后续涉及跨区域、跨仓库调配,时效则更不确定。”据知情人士透露,4月底至今,某京东站点就因各种因素至少3次暂停或推迟发货。恢复后,也需要先处理之前积攒的包裹,不接受新的仓库订单。
6月初,有消费者反映,京东平台又一次延迟部分订单的配送时间,或因1至2日恰逢开门红,对此前部分订单进行了时效降级。
京东物流曾表示,期间,全国将有数百万量级SKU的商品被前置在距离消费者最近的各级仓库。疫情下,部分商家有销售和成本的压力,将助其加强销售预测、智能补调等服务。
在疫情风险尚未完全解除的上海,增加SKU也意味着有限的自营仓配能力将被进一步分散,收货时间的不确定性也在成倍增加。
仓有余,运不足
有着强烈的“仓库”属性的京东物流,与通达系以及顺丰等物流企业截然不同。
京东仓库的规模之大,增速之快,数据对比更为直观。截止今年一季度,中通云仓在国内自建数量仅为余个,仓储面积约万平方,而同期京东运营超个仓库,总面积万平米,相差十倍。去年,京东物流新增了个仓库,这一数量相当于造出“大半个顺丰”。
然而相较同行,京东物流的运输能力明显薄弱,灵活度不足。截至年末,京东物流自营运输车队拥有辆卡车及其它车辆,平均“一店一车”。而顺丰同期拥有10万辆干线/支线运输车辆,4.3万辆末端收派车辆,总数是京东的19倍。
在疫情管控需要灵活应对的时候,这一弊端尤为明显——在各物流企业抓紧向上海调配人手时,京东却在努力“调配仓库”。
4月初本地仓被封之际,有消息称,京东在上海范围内广泛征集仓库资源。而在上百轮沟通确认后,实际在上海境内,符合防疫管控*策,可供流转租用的仓库却几乎没有。
当时,京东已同步开启了直播预定,以及货源调配,于是也间接导致了“一堆货在上海周边进不来”的尴尬境况——即使送进上海或也无处堆放。
另一方面,由于上海本地仓受阻,京东调动了整个华东地区的仓储来补充。这一行为也直接导致周边地区的仓配能力受到极大影响。4月下旬,有多位江苏消费者在社交平台表示,京东下单长达半个月没有发货。
如此辛苦调配,带来更高的履约成本与压力,或许也是“吃力不讨好”。
从商家角度,走京东平台需要把货品提前“赊”到仓库,如果等一两个月卖完,要再等一两个月拿到钱,当中周期较长,会造成一定资金压力。京东要越多的货,商家压力也越大。
此轮疫情中,就有品牌表示,认为京东物流在成本和时效上都不具有优势。也担忧经过大仓反增加封控风险,宁可自行联络,以社区团购的方式销货。
而从用户角度,京东购买商品经常会分很多个件,从不同仓库分批发出,也造成一定麻烦。经常出现凑单的调料到了,主食却“遥遥无期”的状况,且分成几单,就需要几份运费,成本相对较高。
业内人士指出,京东光看配送能力并不突出,京东自营其实相当于一个“代理商”,品牌只是将仓储、物流、售后、客服中的一项或多项服务外包给京东。而在需要缩短流程提高效率的特殊时期,这一定位不免显得尴尬。
“80%快递包裹是顺丰的,15%是京东的,5%是其它快递。顺丰小哥基本全天都在,京东小哥一天能看到两三次过来送件收件。”这是一位浦东金桥的居民在6月4日的观察,也折射出京东配送的现实——京东物流从来不是“快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