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长期跟踪研究我国物流发展的行业“观察者”,同时也是一位准奶爸,在上海家中封控半月有余,偶尔陪孕妻到“外面的世界”做产检,有种深度体验“元宇宙内测版”的陌生感。
疫情发生两年以来,采取“封城”或者“静态管理”的大中城市不少于十个,经验和教训均不少,封控期间的各种“非常态”有些是计划之内,但是有些却实属于意料之外。
其中,城市物流体系不畅甚至瘫痪,绝对应当位居这次上海持续封控管理期间的各种意外首位,反过来加剧封控期间经济社会失序,物资短缺、有价无市、物价飞涨便是表象。
必须重新认识城市物流体系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尽快解开上海物流的“死结”,否则生活断粮、供应断链的巨大压力始终存在。
深度体验“元宇宙内测版”的线下生活
上海人民现在都靠“团长”活着。团购能够满足大多数人的基本生活需求,但是每家每户难免有些特殊需求无法成团,对于我们家便是如此。本来想趁着外出产检,可以采购一些孕产妇必需用品。虽然对于“外面的世界”有着充分的预期,但是对比昨日与近日、网络与现实,还是感觉到些许的陌生和悲壮,甚至魔幻。
原本车水马龙的道路空空荡荡,街上最多的是各种颜色的配送小哥匆忙穿行。沿街商铺几乎都大门紧闭,医院门口“*金位置”的商店也同样如此,虽然里面售卖的都是孕产妇和婴幼儿必需品!电商平台专供线上,几家“保供”线下商店也只接受线上订单和团购,概不接受现场购买。
线上疯狂抢购,线下空空荡荡,当人们的日常生活对线上的依赖远远大于线下时,这不就是——元宇宙嘛?!
疫情封控期间的上海市大连路(本文图片均由作者提供)
但是被迫快进到元宇宙,封控时期的线下世界显然还没准备好。仅靠着几万名外卖小哥以及居委、志愿者等基层组织,来满足超过万人的每日基本生活需求,显然是捉襟见肘、杯水车薪。于是,魔幻的事情时常发生,发酵到网络上成为一条条热搜。
还是回到那天的现实世界,依然是靠着当下最难约的天团——外卖小哥指点,寻得零星几家商铺。玻璃门或者卷帘门是半开着的,那是一种信号——懂的都懂。像特务接头一样,隔着门一番“苦情”沟通,还是买到几件再寻常不过的物品:虽然单价已经翻了一倍以上,但是价格早已经不是考虑的因素,能够买到物资已然感激不尽。
上海物流系统的“死结”
上海是国内经济最发达的城市,正常市场交易以及各地支援上海的物资不缺。封控期间,各种需求也已经降到最低的基本生活需要。供给和需求都没有大问题的情况下,最大的瓶颈便在于城市物流体系。
以生活性物流为例,正常情况下,多种多样的生活物资经三级城市物流体系可实现快速流通:各类生活物资通过干线物流车辆运送到城市周边的物流园区,货物分拣后通过城市配送车辆运送到市内的商超、农贸市场、便利店或者配送站,通过最后一公里配送或者居民自行采购,进入千家万户。
而在疫情封控条件下,城市的三级物流体系已经事实性瘫痪:干线物流车辆受到严格管控,进出上海困难,运费甚至已经涨了十倍,进城物资供应大幅减少;大型商超统统关门,即使获准能出小区,也是购物无门;部分农贸市场和物流园区由于存在确诊病例被关闭,导致仓储和分拣能力大幅下降;部分配送人员被封控在家,最后一公里运力严重短缺,居民也无法外出采购。
能进城的生活物资大幅减少、城市运力大幅削减,上海居民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只有三种途径:
一是*府发放物资。我所在的北外滩街道已经发放过四轮物资,基本实现米面油肉菜等生活物资全覆盖。但是*府物资发放没有计划表,吃饭问题不能等靠要,只能作为补充,在无法预计发放时间的情况下,民众自然要“以我为主”才安心。
二是团购。可以从田间和工厂直接配送到小区,但是需要达到一定规模,所以只能是基本生活物资。
三是线上佛系抢购。各大电商平台有集采系统,物资基本可以保障,但是缺少配送小哥,只能覆盖少数人群。
至于像药品、文件、香烟等个人化需求,更只能求助于仅存的快递小哥,只要不是坐地起价,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也能覆盖少数需求。
生产性物流的组织过程更为复杂,覆盖范围更大,传导周期更长,疫情封控的长期影响更加值得重视,有机会再专门讨论。
在国务院以及交通运输部等部委的协调下,干线物流通道封闭的情况得到极大缓解,江浙的货车流量已基本恢复至正常水平。上海城市物流体系的失能却仍是一个“死结”,运力只有平常水平的20%左右,进沪物资堆积与城市运力短缺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
从4月14日到24日,全国高速公路服务区和收费站基本实现“应开尽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