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8准分子激光价格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714031990437597264&wfr=spider&for=pc(报告出品方:光大证券)
1、味蕾绽放,烘焙行业的*金时代
1.1、烘焙食品:市场容量大,成长潜力高
烘焙食品(bakedgoods)是以面粉、酵母、食盐、砂糖和水为基本原料,添加适量油脂、乳品、鸡蛋、添加剂等,通过高温焙烤工艺定型、熟化的各种易于保存、食用方便的食品。根据欧睿口径,烘焙食品主要包括面包、蛋糕、糕点、混合甜品等,面包主要指传统发酵面包,如吐司、法棍、各类欧包等;蛋糕包括慕斯蛋糕、戚风蛋糕、瑞士卷等一系列品类;糕点包括各类酥皮、点心等,混合甜品指脱水/粉状/浓缩甜点,简单处理或烘焙后即可食用,如饼干、布丁、果冻等。
目前中国大陆烘焙食品终端零售额位居全球第二,人均消费量较低但市场扩张速度领先。据欧睿数据,年全球烘焙终端零售规模达亿美元,中国大陆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烘焙市场,年规模亿美元(约亿人民币)。从人均消费量来看,中国大陆为7.28kg/人/年,不足全球平均水平的1/2,较欧美国家、日本等存在较大差距。从市场增速来看,中国大陆-年市场规模CAGR达到9.3%,扩张速度较全球平均水平明显领先。
1.2、饮食文化造就品类差异
从历史发展来看,西方烘焙起源于饱腹需求,面包较早作为主食诞生并延续至今,工艺得以不断改善并向其他品类扩张,中国烘焙起源于祭祀和筵宴需求,长期作为副食存在,传统的中式糕点发展历史悠久,依托于国内的工艺体系和地域特征形成了不同流派,例如京式糕点讲究重油轻糖酥松软糯,苏式糕点口味偏甜、选料讲究滋补养生,广式糕点融合了西方特色、口味清新、造型美观,而以面包、蛋糕为主的西式烘焙在20世纪50-60年代后逐步加快发展。
横向对比来看,1)中日烘焙品类结构类似,均为蛋糕、糕点销售额占比较高。2)亚太较欧美地区面包销售额占比偏低,主要系亚太地区以大米为主食,面包消费受限。3)经济水平导致品类结构差异。经济欠发达地区人民生活水平较低,烘焙食品以满足主食需求的面包为主,而经济水平较高的地区伴随消费升级,以蛋糕、糕点为代表、更具休闲属性的烘焙品类销售额占比逐渐提升。
中国的饮食文化导致未形成以烘焙食品作为主食习惯。同样作为文明古国,埃及诞生了面包并延续至今,而中国以烘焙食品作为副食,应用场景以节日仪式或饭后甜点为主,虽有“东方面包”之称的馒头,但制作方式为蒸,与焙烤不同,背后原因主要在于:
1)主食原料差异:近东文明(通常指地中海东部沿岸地区,主要包括亚洲西南部和非洲东北部)食物来源以大麦和小麦为主;美洲文明是玉米和马铃薯;东亚文明主要作物为粟米和稻米,这决定了我国主食的脉络建立在大米之上,以小麦粉为主要原料的面包难以在东亚文明占据主流。
2)与农耕文明的特性不合:相较于蒸煮烹饪,面包制作过程更加复杂(谷物磨粉、揉和、发酵、焙烤),高温烤制过程中营养流失更多,其优势在于去除水分之后可以长期贮藏、便于携带、用于长途旅行。中国较早开启农耕文明,大规模的长途迁徙较少,烘焙更多作为副食存在,相比之下游牧民族的烤馕、烤饼较为普遍,其本质跟面包类似。
此外,中国缺乏高筋面粉的稳定供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面包生产。小麦粉内部的麦谷蛋白、醇溶蛋白、葡萄糖、酶等成分对面包色泽、香气、营养价值均有重要影响,不同品质小麦粉用相同工艺制作出的烘焙食品有很大差异,中国大部分小麦介于软质和硬质之间1,产粉多为中筋粉,适合制作面条、糕点等,高筋小麦主要依赖进口,高品质小麦无法稳定供给的问题也制约了国内的面包生产。
1.3、以邻为鉴,可知兴替
中、日、欧式烘焙各具特色,日本市场对中国更具参考意义。烘焙文化起源于西方,在欧美作为日常主食,中国传统糕点带有一定的“宫廷”色彩,在物资匮乏年代很少被搬上寻常百姓餐桌,主要作为大节小庆时的点心延续下来;日本烘焙由西班牙传教士传入,欧包过硬口感,不适合咬肌不太发达的亚洲人的饮食习惯,后经不断改进,日式高油高糖软面包成为亚洲市场的主流,同时具备点心属性,对中国烘焙市场发展具有较高影响力。
1.3.1、复盘日本:面包主食化推动行业扩容
萌芽期:年-明治维新时期。面包在日本属于舶来品,年由西班牙商船传入,此后近年发展较为缓慢,难以作为主流食物被大众接受。直至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对外开放,学习西方,面包因具备长保质期、易携带的属性,逐步替代烹煮时易被敌*发现的米饭成为主要*粮,同时也在西方文化影响下诞生了如红豆面包等热销百年的经典品类。
转折期:昭和-二战结束。战争时期日本遭遇粮食危机,大米匮乏,面制品生产和消费得到大力提倡,*府要求日本制粉和日清制粉成立面包制造企业。二战后美国向日本倾销面粉,面包作为主食加入到学生餐,并逐渐开始普及,由此改变了一代人的饮食习惯。烘焙龙头企业山崎面包于年成立,在这一时期快速建厂扩张,为腾飞奠定良好基础。
飞跃期:上世纪60年代至今。-年家庭面包消费额CAGR为12.33%,60-80年代伴随着日本经济高速增长,面包销量保持二十年增速超过5%;90年代初期,日本国内烘焙市场进入成熟期,消费升级背景下面包逐步休闲食品化,行业集中度提升,龙头企业开始进*海外市场。
20世纪80年代后行业发展趋于平稳,具备休闲属性的甜面包及其他创新品类占比提升。分品类看,主食面包口味清淡,出厂时呈矩形,特点为经济方便,通常被切片进行二次加工,生产三明治等;甜面包(与欧睿统计口径中部分糕点品类相对应)形态各异,配方中多用糖、油脂、蛋乳果品等,应用场景主要为茶点,也作主食食用;学生面包按严格规定的原辅料、配方及工艺生产,专门供应中小学校学生餐。从品类结构演化趋势看,-年受面包主食化率提升影响,日本主食面包产量占比从48%提升至58%,向添加蛋液、牛奶及低盐化方向转变3。80年代以后,甜面包及其他创新品类占比增加,食用方便、品种多样,能够满足各类消费者需要。
小结:日本烘焙业自西方传入之后的年发展缓慢,至二战结束的粮食危机,在*府倡导下主动将饮食习惯西方化,面包凭借主食代餐属性快速发展。进入成熟期后逐步向点心化和创新多元化靠拢,甜面包和其他创新品类占比明显提升,逐步回归休闲属性。
1.3.2、借鉴趋势:代餐+休闲双重需求驱动
中国目前烘焙行业的发展背景与日本20世纪70-80年代存在以下相似之处:1)经济发展、消费水平提高、购买渠道完善,居民食品消费更倾向于多元化。随着经济水平、居民可支配收入提高,城市化率超过60%,便利店体系接近日本20世纪70年代水平,居民日常就餐不再局限于传统五谷杂粮,上班族工作愈发忙碌,面包的代餐属性发挥作用。2)Z世代4带来消费习惯改变。日本“团块世代”的饮食习惯将面包变成了国民化食物,在中国,年轻的Z世代出生在物质丰富时期,拥有更高的消费意愿,饮食上追求速食、健康以及颜值正义。据艾媒咨询,年中国72.3%的“Z世代”会购买烘焙食品,这部分人群逐渐成为主力消费群体,将为烘焙行业提供充足的增长动力。3)供给端逐步优化以提高效率。20世纪80年代日本出现了为面包厂家提供冷冻面团的专业化工厂,主要用于生产起酥类面包,预处理面团年产量从年的1.62万吨增至年的4.3万吨5,冷冻面团的优化在20世纪80年代进一步推动日本面包市场扩大。在中国,冷冻烘焙在年后起步,近两年来加快渗透,亦有望促进行业规模扩张。
面包类产品的代餐趋势逐渐增强。在日本,由于二战后*府对于面制食品的鼓励和倡导,面包影响了一代人的饮食习惯、逐步走向国民化,年面包超越大米成为家庭主食消费第一选择,根据日本年国民营养健康调查,每周都要进行面包消费的居民占比81%。转观中国大陆,年烘焙食品零售额中面包占比18%,人均面包年消费量1.65kg,不足日本(9.64kg/人)的20%。由于时代背景差异以及中国的饮食习惯,面包主食化可能不会达到日本那样高的水平,但其适合高频的代餐场景,符合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近年来得以较快增长,参考日本,面包消费量高速发展也正是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据英敏特、欧睿统计,国内面包吐司在早餐的渗透率已经接近传统中餐,城市居民大部分时间被工作支配,工作日晚上为购买烘焙食品的高峰时间,需求以代餐类面包为主,主要用于下班后晚餐的快速充饥和第二天早餐,面包类产品的代餐属性逐渐增强。
消费升级背景下蛋糕、糕点等烘焙食品的休闲属性更加突出。参考日本,伴随日本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主食面包增长趋于平缓,消费者渐渐将面包作为休闲食品,品类亦更加多样化。在中国,由于根深蒂固的饮食文化,消费者更多将烘焙食品定位为零食,伴随居民购买力的增强与年轻一代习惯的改变,具备休闲食品属性的烘焙产品逐渐得到消费者青睐,主打蛋糕、糕点等品类的下午茶亦成为烘焙消费的核心场景。消费渠道也更加多元化,除传统烘焙店之外,茶饮、新零售、新中点等年轻业态涌现,奈雪的茶、喜茶等陆续推出烘焙产品,一批国潮糕点、网红爆品崛起,特别在消费水平较高的一线与新一线城市。烘焙食品的休闲属性不断被强化,也为市场贡献了更多增量。
综合来看,消费水平的提高、年轻一代习惯的改变以及供给端效率提升,为国内烘焙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沃土。作为饮食习惯相近、烘焙文化同属于舶来品的亚洲国家,日本烘焙行业的发展有时代背景下*府倡导的原因,这与我国存在较大差异,结合中国的消费特色,预期烘焙行业的发展较难完全由主食化推动,但参考日本经验,一方面面包可用于消费高频的代餐场景,在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中可以迎合消费者的健康需求,另外伴随着消费者更加倾向于食品多样性,烘焙食品更多还是作为休闲食品,具备休闲、社交属性的品类例如蛋糕、糕点等迎合了当下的消费趋势,将迎来多元化发展。代餐和休闲属性的放大,将为烘焙行业扩容提供较为充足的增长动力。
2、原料端:平稳增长,渗透相对成熟
烘焙产业链上游主要为原材料供应商,包括面粉、油脂、糖、鸡蛋、酵母等原材料,以及奶油、水果制品、巧克力、乳制品等,其中面粉、油脂、糖等消耗量较大。以桃李面包为例,-年原材料占成本比重在60%左右,面粉采购金额占采购总额比例超过30%,油脂占比超过10%,其次为糖和鸡蛋。
2.1、烘焙面粉:规模低速增长,集中度有望提升
烘焙面粉消费规模低速增长,预计未来若干年规模CAGR将维持在5%左右。面粉是制作烘焙食品最核心的原料,既包括主要的高、中、低筋小麦粉,又包括淀粉、糯米粉、葛粉等用来调色调形的辅助粉类。年中国烘焙面粉消费量.7万吨,-年CAGR约4.5%,参考面粉整体零售均价,-年均价CAGR约2.3%,量价均呈现低速增长态势,市场发展相对成熟,预期未来若干年规模CAGR仍将维持5%左右。由于烘焙面粉对品质的要求相对较高,饼店烘焙面粉毛利率约20%,高于其他品类,而工业烘焙毛利率在12%左右。
2.2、烘焙油脂:需求稳步增长,竞争相对激烈
烘焙油脂年需求量平稳增长,国内低价品类居多,*油更多来自进口。下游烘焙产品的多样化为专业烘焙油脂的扩张提供了空间,传统的食品工业油脂已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从到年,烘焙油脂需求量从万吨增加至万吨,CAGR约13.5%,估计未来平稳增长。同时,国内烘焙油脂以价格相对较低的人造奶油和起酥油为主,*油以进口为主,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安佳*油依然具备较高的市占率。根据淘宝网等公开渠道搜集到的代表性品牌的价格数据,安佳动物*油零售价在42元/kg左右,其他品牌油脂价格多数在10-20元/kg。
市场竞争相对激烈,内资品牌从价格竞争逐步过渡到品质竞争。烘焙油脂早期依赖于国外进口,但由于进口油脂产量少、价格高、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国内企业逐步崛起,从产能来看,年嘉吉、南海、南侨、AAK、不二烘焙油脂产能分别约24/20/10/10/6万吨,满产情况下合计占烘焙油脂年产量约24%。由于烘焙油脂在产线、设备上存在一定的规模效应,下游客户也有一定粘性,规模较大的厂商有望攫取更多市场份额。同时,伴随下游客户加强对于原料的重视和把控,质量和规格突出的国产厂商有望获得更多发展机遇。
2.3、奶油:低端竞争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