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方物流公司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场景实验室吴声战疫后的新商业开局这些行业 [复制链接]

1#
00:31

封面新闻记者张越熙

一场全民的物理隔离,也是一次突如其来的心理疏离,带来更加颗粒度的数字深化。可以看到许多企业,在这次疫情中展现出的主动创新,而其受到的包容和接受度也让人更确信——需求一直都在,只是需要不断创新场景。

近日,场景实验室创始人吴声从公司基本面、商业认知和场景机遇方面谈对疫后经济发展的诸多思考。

从公司基本面角度谈企业经营

谈公司如何在疫后突破发展,吴声认为创新二字是关键。“虽然长期以来,创新都是蕴含冒险的举措,但就现在而言,对于越来越多公司,冒险正在成为类似攀登者的常态。面对Hard模式,要能够习惯困难,有平常心。

除了建议企业习惯困难成为公司运营的常态,吴声还对企业下了定义:今天每个企业都是社会企业。“每个企业都不得不成为社会企业,仅仅思考自己的本位问题,遇到的挑战会更大,遇到的麻烦会更多。相反,社会企业则能更高效、更敏捷地响应和解决层出不穷的新问题。”吴声举例,腾讯、京东、阿里巴巴、苏宁......许多有这种认知的公司,面对这次疫情中突发的具体问题和具体困难,都有非常不错的表现。但这与公司规模无关,有的只是社会协作的生态位。

除此之外,吴声还提出,如今危机意识下,要重新审视商业基本要素,在所在行业生态链的长期布局,形成变量时期真正的反脆弱能力。他认为,疫情也带来了一定机遇,现在是品牌IP打造的最佳时期。“对于品牌建设,克制是指”姿势正确“,但不代表投入下降。应该通过”ID化-IT化-IP化“的进程,让整体业务数字化、模块化,形成互联网产品的结构化。”

谈新商业认知

吴声从五个方面谈疫情带来的商业变化:他认为,第一,”共享经济“深化。共享经济的短暂停滞带来了新的跨业态爆发,共享订单、共享物流、共享人力资源,甚至共享各种产业链元素,都在不断演变发生。从单一形态,到产业形态,再到组织变化——“共享”理念更加深入,形成新的游戏规则。共享经济更加灵活的深入应用,本质上是从SaaS形态到B2B服务创新的新协作经济。

第二,他认为“非接触商业”爆发。长期以来没有被深入看待的5G和AR、VR,其实指向非接触商业的不断延伸,通过技术实现对个体需求的全方位满足。这其中已经表现出的,和值得想象的都有很多。比如“外卖2.0”,充电技术的变革,零售的全封闭便携式,还包括消费级防护用品、智能配送机器人、消*机器人、医疗机器人等新技术产品的更加普世化。吴声认为,接触点业态都需要尽快探索非接触解决方案。

第三,“全社会性前置仓商业”加速。吴声提到,疫情中新零售和生鲜电商的受欢迎,指向全社会性的前置仓商业爆发,这是数字化门店和配送体系的生意。企业对于节点和网络的认知已经超越教育期,每个小店、餐馆,可能都在卖菜、在配送。盒马鲜生、叮咚买菜、每日优鲜、苏宁小店、便利蜂之后,大量被忽略的实体网络,会带来真正意义上的前置仓商业,意味着更好的弹性调节能力。

第四,“分布式”是防范风险的更好方式。吴声认为,基于风险防范意识,带来更加的分布式,更加去中心化。区块链技术应用提速,尤其表现在农产品、餐饮原材料等上。这种分布式趋势还将在更多领域贯彻演进。

第五,物流配送的社会化进程加速。基于长期的基础设施建设,常为人诟病的物流效率,在这次疫情中颇受赞誉。菜鸟网络、京东物流、闪送、顺丰等物流快递体系,美团点评、饿了么等外卖配送体系,也都完成了毛细血管级的进一步社会化。吴声认为,构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协作生态,不仅形成对新商业网络的更好支撑,也逐步助推着新商业终端形态的交付进化与交互革命。

谈新场景机遇

吴声认为,疫情的出现一定程度上也带来了新场景机遇。首先,人们心理健康“被重视。吴声认为,由于缺少对称信息,面对危机的恐慌心理不可避免。已经可以看到,疫情之后餐饮、出行、酒店等产业的企业表现出从健康防护出发的产品思维。而无论医护人员还是普罗大众,心理的干预和疏导也开始被重视。吴声提出,从不清楚到开始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