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宏网
望闻问切寻病因
——北京市垃圾分类追踪调查与实践思考
编者按:日前,生态环境部更新了《年全国大、中城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年报》,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为.3万吨,产生量前十的城市贡献了万吨。从提出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及试点,有些城市都试点了十几年,但迄今还没有建立有效和可持续的管理模式。
中医讲究“望闻问切”。如何面对这个受限于高技术、资金和居民素质,以及管理体制和机制改革等诸多制约因素的顽症痼疾,我们采取实地采访、新闻透视、经验摘编等方式方法,帮助大家廓清迷雾、把脉顽疾、以资借鉴。
今天,你垃圾分类了吗?在过去的几个月里,这可能是上海民众每天要面对的问题。而这个问题在不久后,就将摆在北京民众的垃圾桶前。随着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发布,并将在今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标志着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将正式步入法制化、常态化、系统化轨道。混合投放垃圾即将面临处罚。那么,居民区的垃圾分类落实情况如何?有哪些值得反思的问题、借鉴的经验?请随记者一探究竟。
资料图为北京一小区内的分类垃圾桶。中宏网记者富宇摄
望普通小区:亦喜亦忧,落差较大
1月3日清晨,记者在走访丰台珠光小区、朱北小区时发现,一个小区新的分类垃圾桶尚未安放到位,现有的垃圾桶里混放着各类垃圾。一个虽安装到位,居民辛苦分类的垃圾据说有“一锅烩”的现象。居民大多表示,垃圾分类宣传工作虽已到位,但因受小区条件限制,扔垃圾时无法做到具体分类。记者留意到,尽管如此,也有居民会自发进行垃圾分类。厨余垃圾和可回收垃圾分门别类,清清爽爽。“北京垃圾分类好分吗?”记者采访了一位杨姓阿姨,她指着手里的3个分装好的垃圾袋告诉记者:“北京垃圾‘四分法’简单易行。四类垃圾若嫌难记,记住口诀就可以:能卖钱的蓝桶桶,易腐烂的绿桶桶,有*有害红桶桶,没人要的灰桶桶。”
9时许,记者来到朱家坟一小区,恰巧遇到下楼扔垃圾的马先生。单元楼侧面放着四个不同颜色的垃圾桶,桶上分别标注着有害垃圾、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厨余垃圾。马先生告诉记者,分类投放已基本成为小区居民的自觉行动,像可回收的纸箱、包装盒、矿泉水瓶等,大家都会扔在可回收桶内。一刻钟后,记者采访了一名回收物翻检者求证,结果不尽人意。她说,“桶里垃圾仍有人偷懒混投,捡拾可回收物最好每桶都翻检到。”
通州大方居小区住有六七千户居民,这里每天大概产生多桶的生活垃圾,小区内设有专门的垃圾中转站。居民楼下的垃圾桶上分别注有厨余垃圾、其他垃圾、可回收物等字样。日前有记者来此采访时,工作人员表示,分不分类都一样。这些垃圾桶内的垃圾在转运到垃圾中转站时,会被倾倒在一起,由垃圾转运车运走。居民秦先生说,“知道这些垃圾都是被混装运走的,所以我们也没有实施严格的分类,不过会将可回收的矿泉水瓶、纸箱等,放在比较明显的位置,方便被人捡走。”
资料图为北京一小区内,居民在分类丢弃垃圾。中宏网记者康书源摄
事实上,北京垃圾分类工作一直在积极推进。有数据显示,目前北京30%的街道、乡镇创建了个垃圾分类示范片区。今年,示范片区覆盖率将达到60%,覆盖多个乡镇街道。在垃圾分类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三条:一是分类执行难;二是投放不方便;三是分完一车收。眼下,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相关实施细则正在全面完善,如何在几个月内做好《条例》施行的准备工作,有待居民和各部门形成合力。
据了解,在这些示范片区内,将试点4种垃圾分类收集方式。如设置有人值守的垃圾分类驿站,鼓励居民参与垃圾分类,并给予相应的积分奖励;设置智能投放箱,减少人工成本,扩展垃圾分类服务范围;上门或定点回收再生资源、厨余垃圾,方便群众投放;撤桶撤站,定时定点流动收集。垃圾分类工作的推进还产生了一个“新职业”——垃圾分类指导员。据北青报消息,石景山区聘请了四家公司负责在各个小区里清运厨余垃圾,他们的任务是将投入厨余垃圾桶内的生活垃圾分拣出来,并将没有杂质的厨余垃圾清运出小区。明师傅就是负责分拣的一名工作人员,他们的身份为垃圾分类指导员,首要任务就是宣传垃圾分类投放知识,他希望居民在家里就将生活垃圾和厨余垃圾分开,然后按照规定投到不同的桶内。明师傅说,经过宣传和指导,如今的居民大都已经开始进行垃圾分类投放。该小区居民金女士对北青报记者表示,为了引导大家进行垃圾分类,居委会曾经发放过塑料袋,一种放厨余垃圾,一种放生活垃圾。
智能分类回收设备亮相,居民可“赚积分换礼”。北京市东城区崇外街道新怡家园小区启用新型智能垃圾分类再生资源回收设备,用以回收可回收垃圾和有*有害垃圾。据了解,这个新型智能垃圾分类再生资源回收设备色彩亮丽,蓝色和红色将3米长的金属箱体分为两部分。蓝色部分用于回收可再生资源,包括金属、塑料、纸张和织物,红色部分用于回收有*有害垃圾,包括细长灯管、化妆品、废手机、过期药品等。“垃圾箱的底部装有称重装置,居民投放的垃圾可以根据重量进行积分,以便换取相应礼品。”据介绍,智能垃圾分类设备打破了传统的人工上门回收方式,通过进驻城市居民社区,以有偿回收方式接收市民投放的旧衣物、金属、废纸等垃圾,提高再生资源利用,同时回收价格与市场价格保持一致。一名居民正在将矿泉水瓶投到智能回收箱中。“这是双赢,”该居民表示,“垃圾不仅分类了,我还能赚积分换礼品”。
重视垃圾分类“前端”工作,专业巡检队伍引导投放。浙江联运环境工程股份有限公司项目中心副总监刘香奇,曾参与全国的垃圾分类运营项目管理及行业标准制定,在再生资源行业具有近十年管理经验。他认为,居民分类意识的改变非一朝一夕之功,要对居民持续进行垃圾分类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同时,要组织专业的巡检队伍,对垃圾分类工作进行每日巡检,对居民的不正确分类进行上门纠正和指导。他介绍,混装混运现象产生主要原因是前端分类不彻底、中端运输不规范、后端处置跟不上。对此现象,可以建立垃圾分类监管体系,通过大数据手段,实现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收运、分类处理的监督和管理。重点是要从源头投放、收运系统、处置末端三个环节进行统筹规划设计,实现投放网点的整合统一、作业队伍的整编、设施场地的共享等。他表示,还要积极发挥社会组织在垃圾分类中的引领作用,推动针对市民的垃圾分类教育,寻找更多的社会组织从事垃圾分类工作,如小区志愿者等。
资料图为北京一小区内,分类垃圾桶旁标明了垃圾分类积分所能兑换的日用品。中宏网记者富宇摄
闻试点小区:网络快车,助力分类
古都北京,悄然出现了智能灯杆、智能座椅、智能红绿灯等一系列高科技设备。时下备受瞩目的垃圾分类,也搭上科技快车。据北青报消息,借助“互联网+垃圾分类”,不少小区创新出了值得借鉴的方法。现据实录之。
朝阳区劲松五区,是本市第一批“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小区”。小区里共有26栋居民楼,1余户居民,每天产生垃圾5吨。自年试点以来,目前参与分类的家庭已经占到了80%,厨余垃圾分出率由5%提升到了20%。
据北青报消息称,“互联网+垃圾分类”模式是劲松五区普及垃圾分类的“法宝”:街道通过与第三方公司合作,在垃圾桶边建设“绿馨小屋”,居民投放垃圾后,可以“刷卡”获取积分,通过“绿宝e生活”客户端,居民参与次数、投放重量、所得积分、可换购商品,都可以显示在客户端里。目前,这种模式已经在亚运村、劲松、将台等地全面铺开。到今年年底,它将覆盖全区43个街乡。
大兴区亦庄镇不仅开发了客户端,还在试点小区为居民发放带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