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方物流公司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特发性弥漫性骨质增生症与强制性脊柱炎X线 [复制链接]

1#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特发性弥漫性骨质增生症临床上,弥漫性特发性骨质增生症并不少见,常因为缺乏对本病的认识忽视了进一步全面检查,而将这种疾病的某些局部的影像表现就简单地列为颈椎和胸腰椎退变性疾病,并加以诊断和治疗。其实质,本病是全身病变,而又以脊柱为集中表现的一种连续多个节段椎体前侧方异位骨化的特殊类型的疾病,临床上往往易与强直性脊柱炎及退行性骨关节病相混淆。弥漫性特发性骨质增生症(DISH)是一种全身系统性疾病,其典型特征是椎体和轴线外结构骨质增生即附丽病,表现为沿椎体前外侧面韧带骨化,在韧带和肌腱附着处骨质增生,骨赘形成。DISH的临床表现DISH是一种全身系统性疾病,伴有骨细胞代谢改变导致新骨形成及韧带、肌腱钙化或骨化为特征的疾病。DISH以脊柱病变最为多见,在脊椎中又以胸椎最好发,其次为颈椎、腰椎。脊椎外的好发部位是骨盆。DISH进展缓慢,临床症状轻微,在极少情况下,DISH引起颈椎骨赘形成可压迫气管影响呼吸,导致呼吸困难或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也可推压食管后壁引起吞咽困难。DISH相关体格检查(1)胸背部脊柱骨骼压痛,绝大多数在胸腰段脊柱,其次常见有颈椎、足跟等受累部位压痛,有时可在压痛部位触及骨赘及软组织内硬性肿块。(2)脊柱及外周骨关节活动受限,可发现脊柱伸屈活动受限,腰椎生理前凸减小,有吞咽困难患者大多有颈椎活动范围减小。外周骨的活动受限也较为常见,但活动后可有所改善。DISH病理学DISH主要病理改变脊椎的前纵韧带、椎旁结缔组织和纤维环的局限性或广泛性钙化或骨化,纤维环的退行性变伴血管增生,慢性炎症的细胞浸润及椎体前面的骨膜新骨形成。这些病理变化是形成本症X线征象的基础。DISHX线影像表现根据椎前及椎旁韧带钙化或骨化的X线表现将脊椎DISH分为两型I型是椎前及椎旁韧带波浪状连续的高密度钙化或骨化影,椎间隙相对正常。Ⅱ型是椎前及椎旁韧带断续状的高密度钙化或骨化影,常伴有椎间盘退变并向前外侧突出,导致椎前及椎旁韧带钙化或骨化影在椎间隙水平形成切割状低密度区,使前纵韧带骨化影不连续。胸椎是DISH的典型受累区,异常骨化以下胸椎多见,最常见于T7~11。上胸椎少见,但也偶可见到从T1~12连续的骨化者。DISHX线特征性表现:(1)椎体前侧方连续骨化。骨化呈薄片状,越过椎间隙,范围较广泛,但略为局限仅累及3~4节脊椎。骨化的厚度1~10mm,最厚可达20mm,骨化广泛时在脊柱前侧方形成致密的盾牌样改变。晚期骨化多凹凸不平,特别在椎间盘水平无骨化或轻度骨化更明显。但有些椎体前侧方骨化厚度仅为1~3mm,椎间盘膨出和尖角状骨赘没有出现之前可呈平滑状态。(2)椎体上下缘骨赘形成,但椎间盘维持其相对高度。骨赘多呈爪形或呈鹰嘴样,并常与椎体前方骨相互融合,往往在椎间盘保持完整,而椎体上下缘骨化最严重。(3)椎间盘水平骨沉积位置更靠前。骨化块内可见形态不一的低密度影,为椎间盘膨出或突出所致。(4)韧带骨化与椎体前缘之间出现线状或半环状透亮带。虽然透亮带并非发生在每一个椎体,但却是DISH的特征性X线表现。这种透亮带经常突然终止于椎体的上缘和下缘。晚期这一透亮间隙可随骨化的进展消失。(5)椎体两侧骨化不对称。虽然双侧常受累,但胸椎(包括上腰椎)的右侧骨化严重,左侧骨沉积与骨赘少见,有人认为是受主动脉搏动影响的结果。颈椎DISH最常见于C4~7椎体,C1和C2相对。最初沿椎体前表面发生骨化,前缘特别是椎体前下缘出现骨赘,向下延伸并越过椎间盘。随着病变的发展,可见连续数个椎体受累。骨化表现为平滑、凹凸不平及不规则状等,最厚可达6~8mm。椎间隙水平骨化物内常有椎间盘膨出形成的低密度缺损,但骨化与椎体之间的透亮带较少见。腰椎是以L1~3为多见,两侧对称,椎体前最初表现为骨肥厚,并逐渐在椎体边缘出现云雾状密度增高影和爪状骨赘,特别在椎体前上方更加明显。骨化延伸越过椎间隙,在椎间盘前方骨块内可见低密度影。偶尔可见新骨与椎体间有一个透亮带,但连续数个椎体的骨化较少,而以椎体上下缘爪状骨赘多见。脊柱外DISHX线表现早期外周骨异常的改变是在肌腱内的骨化灶,随着骨化扩大可形成一骨化带,可与肌腱附着骨相连,也可有一小间隔。通常累及双侧胫骨干、跟骨、髌骨及尺骨鹰嘴。骨盆髂嵴、坐骨结节、股骨转子等韧带附着部出现胡须样骨沉积。骶髂关节下方关节周围可见骨赘;髋臼旁,耻骨上缘骨桥形成。另外,骨盆常见韧带骨化,特别偏好于髂腰和骶结节韧带。并非DISH的特征性表现。足跟骨下后表面骨刺,跟腱和跖腱膜增生。距骨背侧、跗骨、舟骨的背内侧,骰骨底后侧和第5跖骨基底发生特异性的骨增生,后者可表现为跖腱膜钙化或相似于籽骨的变异。DISH诊断标准(1)相邻4个以上椎体的前及外侧缘韧带骨化,合并或不合并椎体与椎间盘交界处局部突出的骨赘,胸椎段DISH有右侧较重的倾向。(2)受累脊椎的椎间隙高度正常,无明显的椎间盘退变。(3)椎小关节及骶髂关节无关节面侵蚀、或关节骨性强直。(4)其它部位,如骨盆及四肢关节的韧带附着处可见骨质增生,但不具有特征性。(5)明显的X线阳性表现和轻微的临床症状不相匹配。强直性脊柱炎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spondylitis,AS)是一种主要侵犯脊柱,并累及骶髂关节和周围关节的慢性进行性炎性疾病。强直性脊柱炎又名Marie-strümpell病、VonBechterew病、类风湿性脊柱炎、畸形性脊柱炎、类风湿中心型等,现都称AS。其特点为男性多发,青壮年起病,患者腰、颈、胸段脊柱关节和韧带以及骶髂关节的炎症和骨化,髋关节常常受累,其它周围关节也可出现炎症。该病一般类风湿因子呈阴性,故与Reiter综合征、牛皮癣关节炎、肠病性关节炎等统属血清阴性脊柱病。目前尚无一种学说能够阐明强直性脊柱炎的全部病因,不过通过大量的研究观察发现发病主要同以下因素有关:①遗传。家系调查发现在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第一代亲属中,发生强直性脊柱炎的危险性比一般人群高出20~40倍②感染。强直性脊柱炎病人大便培养肺炎克雷白杆菌阳性率达79%,而在正常人群中为30%,说明患者肺炎克雷白杆菌感染的频率明显高于正常人。另外还发现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血清抗肺炎克雷白杆菌抗体水平明显升高,阳性率为43.3%。③免疫。强直性脊柱炎病人在免疫学检查中发现,免疫球蛋白、C反应蛋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这说明强直性脊柱炎与自身免疫功能有关。本病发病隐袭。患者逐渐出现腰背部或骶髂部疼痛和/或发僵,半夜痛醒,翻身困难,晨起或久坐后起立时腰部发僵明显,但活动后减轻。有的患者感臀部钝痛或骶髂部剧痛,偶尔向周边放射。咳嗽、打喷嚏、突然扭动腰部疼痛可加重。疾病早期疼痛多在一侧呈间断性,数月后疼痛多在双侧呈持续性。随病情进展由腰椎向胸颈部脊椎发展,则出现相应部位疼痛、活动受限或脊柱畸形。AS相关体格检查①枕壁试验:正常人在立正姿势双足跟紧贴墙根时,后枕部应贴近墙壁而无间隙。而颈僵直和(或)胸椎段畸形后凸者该间隙增大至几厘米以上,致使枕部不能贴壁。②胸廓扩展:在第4肋间隙水平测量深吸气和深呼气时胸廓扩展范围,两者之差的正常值不小于2.5cm,而有肋骨和脊椎广泛受累者则使胸廓扩张减少。③Schober试验:于双髂后上棘连线中点上方垂直距离10cm及下方5cm处分别作出标记,然后嘱患者弯腰(保持双膝直立位)测量脊柱最大前屈度,正常移动增加距离在5cm以上,脊柱受累者则增加距离少于4cm。④骨盆按压:患者侧卧,从另一侧按压骨盆可引起骶髂关节疼痛。⑤Patrick试验(下肢4字试验):患者仰卧,一侧膝屈曲并将足跟放置到对侧伸直的膝上。检查者用一只手下压屈曲的膝(此时髋关节在屈曲、外展和外旋位),并用另一只手压对侧骨盆,可引出对侧骶髂关节疼痛则视为阳性。有膝或髋关节病变者也不能完成4字试验。AS影像病理a.韧带附着部病变导致韧带骨化形成,椎体方形变,椎骨终板破坏,跟腱炎和其他改变。b.韧带、关节囊附着部的炎症使骨质破坏、缺损、被含有淋巴和浆细胞的结缔组织取代,填充与修补的网状骨在侵蚀的骨表面形成韧带骨化。随后,网状骨再塑形。形成板状骨。髂骨、b.股骨大粗隆、坐骨结节、髌骨表面等韧带附着处均可发生同样病变。c.椎间盘纤维环前外侧外层纤维中形成的韧带骨化不断纵向延伸,最后成为相邻两个椎体的骨桥。d.炎症性变化易造成椎体尤其是前缘上下角骨质侵蚀、破坏。椎间盘纤维环外层形成的韧带纤维赘及椎间盘的钙化将相邻椎体连接在以前形成竹节样脊椎。e.随病变进展和演变,关节和关节附件出现骨化倾向,早期韧带、纤维环、椎间盘、骨膜和骨小梁为血管性和纤维性组织侵犯,被肉芽肿组织所取代,导致关节破坏和骨质硬化,修复后,最终发生关节纤维性和骨性强直,椎骨骨质疏松,肌肉萎缩,胸腰椎后凸畸形。椎骨的软骨终板和椎间盘边缘的炎症,最终引起局部骨化。ASX线影像表现骶髂关节是最先发病的部位,可一侧先出现,亦可双侧同时发病。病变最先开始于骶髂关节下1/3具有滑膜的部位。骶髂关节病变初期边缘模糊,继而出现关节虫噬样破坏。当关节软骨和软骨下骨质破坏后,可出现关节间隙增宽,之后破坏区边缘出现骨质增生硬化,最后形成骨性强直。X线骶髂关节炎分级根据年修订强直性脊柱炎的纽约标准,X线骶髂关节炎分为5级:即0级为正常;I级为可疑变化;II级可见轻度异常,局限性侵蚀、硬化,关节间隙无改变;III级为明显异常,中度或进行性骶髂关节炎,并伴以下一项(或多项)变化:侵蚀、硬化、关节间隙增宽、狭窄或部分强直;IV级为严重异常,完全性关节强直。脊柱的X线改变,表现为方形椎、骨质疏松、椎体小关节模糊、椎旁韧带钙化、骨赘骨桥形成,晚期广泛而严重骨化性骨桥表现称为“竹节样脊柱”。病例(一)病例(二)病例(三)病例(四)病例(五)ASAS推荐的中轴型SpA(AS)的分类标准(年):起病年龄45岁和腰背痛≥3个月的患者,加上符合下述中1种标准:①影像学提示骶髂关节炎加上≥1个下述的spa特征;②hla-b27阳性加上≥2个下述的其他spa特征。SpA特征包括:

炎性背痛;

关节炎;

起止点炎(跟腱);

眼葡萄膜炎;

指(趾)炎;

银屑病;

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

对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反应良好;

SpA家族史;

HLA-B27阳性;

CRP升高。

说明:1).SpA分类标准的应用:原因不明的腰背痛3个月以上,发病年龄在45岁以下,无论是否存在外周表现,均使用中轴型脊柱关节炎的分类标准。对于仅有外周表现的,使用外周型脊柱关节炎分类标准;2).炎性背痛是指:以下5条中至少有4条,①40岁以前发病;②隐匿起病;③活动后缓解;④休息后不减轻;⑤夜间痛(起床后好转);3).外周型标准中的炎性背痛仅限于过去曾出现,如果目前有炎性背痛则应使用中轴型SpA的分类标准;4).前期感染指,在关节炎/附着点炎/指(趾)炎,发病前1个月内出现的,尿道炎/宫颈炎/腹泻;5).脊柱关节炎家族史:一级或二级亲属有①强直性脊柱炎②银屑病③急性葡萄膜炎④反应性关节炎⑤炎性肠病;6).骶髂关节炎的影像学改变指:①MRI提示骶髂关节活动性(急性)炎症,高度提示与SpA相关的骶髂关节炎或②明确的骶髂关节炎影像学改变(根据年修订的纽约标准双侧2-4级,单侧3-4级改变)。7).中轴型加上外周型SpA分类标准,构成通用的脊柱关节炎分类标准。特发性弥漫性骨质增生症与强直性脊柱炎的鉴别(1)发病年龄:强直性脊椎炎一般30岁以前发病,很少有超过45岁发病者;特发性弥漫性骨质增生症多于60岁以后发病。(2)临床症状不同:强直性脊椎炎腰骶部疼痛较重,睡眠休息后为重,活动后减轻,常伴有发热、虹膜炎、肌腱末端病变等;特发性弥漫性骨质增生症腰背疼痛较轻,劳累后明显,休息可缓解,无发热、虹膜炎等伴发。(3)X线改变:强直性脊椎炎后期常有脊柱的竹节样变,骶髂关节侵蚀,破坏、闭合;特发性弥漫性骨质增生症有脊柱的典型的X线改变,也可有其他外周关节的骨关节炎的放射线改变,但骶髂关节正常。(4)HLA-B27:强直性脊椎炎与HLA-B27密切相关;特发性弥漫性骨质增生症与HLA-B27关系不清。(5)家族聚集性:强直性脊椎炎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特发性弥漫性骨质增生症无此现象。由骨神葛英霖老师主讲的骨肌影像热点课程在影领千聊直播间上线,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收藏,随时收听推荐阅读——7种亚型软骨肉瘤的影像表现分析图谱--急性腹部右下象限疼痛的螺旋CT评估中枢神经系统影像汇总!!吐血整理颅内感染性疾病影像诊断与鉴别脑疝分类及影像学表现图解回盲部占位或炎症的影像鉴别诊断本平台为公益学习平台,投稿请联系小编更多精彩内容请长按下方图片扫码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