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方物流公司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苏州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复制链接]

1#
北京哪些医院白癜风最好 http://www.hhlsq.com/

苏州未来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很明确的,那就是往上海方向继续靠拢,争取实现完全的同城化。如果能够实现这个目标,那么长三角就是毫无疑问的世界第一城市群。而且,未来的发展可能性,都大到无法想象。

讨论苏州的发展,必须认清几个现实条件。第一,上海是绝对的龙头老大,其能力与地位无可挑战。第二,长三角地区的发展模式,最好的榜样就是参考美国与西欧和日本的分工模式。第三,长三角未来能否更进一步,在于总量和密度上的双突破。

首先,上海是长三角地区的绝对龙头老大,这是长三角地区最大的现实。长三角地区其他所有城市的发展都要围绕这个大前提来规划。这是长三角所有城市的机会所在,也是限制和天花板所在(当然,可预见的未来大家都远远达不到这个程度)。

上海的地位是地球给的,这一点要非常明确。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但那里养育了我们的文明,却不适宜发展经济,因为黄河实在不太方便行船。珠江是个黄金水道,只是规模不够大。我们这片土地从长期来看,经济最牛的地区只能是长江流域。

长江流域足够大,承载的人口与产业足够多,最终所有的物流都汇聚到上海这个地方出海,这就让上海汇聚了天下最大的物流。物流的汇聚是一切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

因为物流的汇聚,才产生了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同时货物流通会带来庞大的资金需求,资金和商贸的流通发展,产生了巨量的商业信息。由此,物流创造和拉动了其他三大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

由此,上海成为物流中心、商贸中心、经济中心、金融中心、信息中心、人才中心。除非长江改道,否则上海的地位就是地球赏的,谁也别想动摇。明白这一前提条件的意义在于,长三角所有的城市发展战略,都应该是围绕上海来做配套。

基于这个前提,我们可以发现,长三角地区的发展是有模板可以参考的,那就是美国与西欧和日本的分工模式。

这套分工模式以美国的科技和金融实力为引领,西欧和日本承担高端制造业,然后世界的其他部分提供中低端制造、工业原料、能源、部分消费市场等。

从人均GDP的情况来看,美国人均超过6万美元,德国、日本、英国在4万美元区间(法国接近4万美元),是非常符合美国引领顶端产业、西欧和日本拿下次顶端和大部分高端产业的分布情况的。

长三角地区,跨国公司总部、金融机构总部、顶级研究机构、顶级教育资源都集中在上海。这些顶级资源,其他城市就算能够分走一点点(比如杭州有阿里这个顶级巨头),还是动摇不了上海的根本。

因此,上海自然而然就是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未来可能是全世界)的技术源头、资金源头、信息源头、人才源头、顶级产业源头。上海就是水龙头,它打开了,其他地方就有活儿干了。

苏州乃至长三角其他城市,就应该围绕上海的技术和资金源动力来布局和发展自身产业,全力以赴把上海产生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进行规模化生产和落地。谁能够拿走技术附加值最高的那部分,谁将来就能活得最滋润。

开头的第三点,我们说的是长三角的发展能否更进一步,取决于总量和密度上能否再突破。这一点其实用一句大家都熟悉的话就能解释:量变产生质变。

有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很多朋友都听说过,为什么外卖在我们的城市里能够发展起来,而欧美很多地方就是搞不起来。这是因为我们的城市人口密度高,跑一栋写字楼或者一个小区,往往能送好几单,所以人工成本哪怕贵一点,也能被规模订单量给摊平了。

另一个更直观的例子就是,一线城市里面能够有各种无法想象的行业和职业,比如宠物美容、甚至帮人找走丢的宠物之类的。在一个小几十万人口的中等城市,根本不可能有足够的业务量来支撑类似的奇离古怪的产业或职业。

这是因为,信息时代和工业时代,“连接”是产生价值的根本源动力。只要人和人连接起来了,各种五花八门的需求和供给都能凭空创造出来,强调一下:真的就是能够被凭空创造出来!

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可能性,与人口总量不是呈线性关系,而是应该呈指数关系。万人口内部能够产生的连接可能性,比0万人口内部能够产生的连接可能性,也许不是低一个数量级,而是低两个甚至更多个数量级!

人与人之间的连接越多,可能产生的产品需求、服务需求就更多,而且量变产生质变这句话告诉我们一种可能性:当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数量突破一个临界点时,新的(如今不可想象的)产业就被凭空创造出来了!

大家想一想,五十年前电脑还没普及,二十年前互联网才刚刚兴起,当时的前辈们能够想象今天的移动互联网产业所产生的价值吗!当时的福布斯和财富杂志总编辑,能够预测到今天的五百强名单吗!

所以说,苏州未来的发展方向,就是继续往上海靠,终极目标就是建成同城化,从城建和市容市貌的角度来讲,完全看不出来城市边界的那种(到时候只有行政边界了)!

如果到那时,无锡和常州两地也能步伐紧跟,江北的南通再给力一点、多修几座桥通往江南(甚至有多条过江地铁线路),沿江一片全部建成城市区域,那时候根本无法想象长三角会发达成什么样子!

按照我们的基建狂魔能力,实现这个美梦在技术上根本没有难度,唯一的难度,也可能是不可逾越的难度,就是一个:人口承载能力。

长三角的人口密度和总量达到那个水平,单说长江口那个核心区,或许已经上亿规模了。那真的对未来的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诸如垃圾处理、水供应及处理、能源供应、交通拥堵、土地承载能力等问题,以目前的技术水平还真的处理不了。

但是,回头一想,若干年前,很多不敢想象的事情,如今不也照样摆平了。所以呀,继续埋头发展技术吧,方向都已经这么明确了,做就是了!

(全文完。欢迎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