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方物流公司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刘强东动刀京东物流,大调整背后是B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治疗医院 http://www.ykhongye.com/

来源

运联智库(ID:tucmedia)

作者

杨宏远

编辑

小L

什么是“BigBoss”?

最近几天,随着京东零售与京东物流接连进行新一轮组织调整,“BigBoss”这个词火了。

首先是在4月9日,有媒体报道京东零售确立了最新的组织架构变革框架。

昨晚(4月13日),运联智库又获悉,京东物流也做了一次大的组织调整,成立四大事业部——X、供应链、快递快运、国际物流,并取消七大区域公司。

有不少人认为,这两次动作颇大的组织变革,是京东几年来一直推崇的“BigBoss”机制的延续。

“BigBoss”机制到底是什么?京东想要靠“BigBoss”实现什么?

刘强东为何钟情于“BigBoss”?

此次京东零售与京东物流的组织架构调整,是在刘强东的一手安排下进行的。

事实上,“BigBoss”也是刘强东力推的,有着浓厚的“东哥色彩”。

“BigBoss”由刘强东提出,意在从集团层面将权力下放到一线团队,让基层组织能够自主决策,充分发挥组织活力。年,这项机制率先在京东物流进行了试点。

“雪球”上,曾在京东工作过的人对比过阿里、京东、拼多多的决策机制。其分享到,京东的特殊之处就在于,“刘强东在与不在,区别是挺大的”。

当刘强东介入不多时,京东适合防守,也就是沿着既定路线,依靠惯性向前。但是通常,防守状态持续不了多久就会出问题。这个周期大概在4、5年左右。

很多人应该可以感觉到,这个时间段就是刘强东“复出”和“隐退”的周期。而且据说,刘强东非常痛恨高管阻塞信息,所以非常重视管培生。

“BigBoss”是一种积木化组织组织形态,是京东面对庞大组织,业务版图不断扩大、管理难度几何级增长的情况下,自我摸索出的一套管理体系。换句话说,是刘强东用来防止京东患上“大企业病”的一种机制。

其核心的理念就是,将每一个细小的业务单元都视为一个经营实体,每一个实体的管理者都是一个真正的“Boss”,把经营决策权交给离客户最近、最了解市场需求的人。

以本次京东物流的组织架构调整为例,设置4个C-1事业部,分别为陈俊虎主管的X事业部、陈岩磊主管的供应链事业部、王雁丰主管的快递快运事业部、薛群主管的国际物流事业部。

其中,供应链事业部设置5个C-2部门,分别为运营保障、规划、行业销售、综合支持、零售服务,这五个部门分别由张明、郑研、高峰、武雁,郑晓坤管理。同时,27个供应链战区形成独立经营闭环。

这种机制,可以理解为京东“BigBoss”机制的集中体现。

京东想靠“BigBoss”机制实现什么效果?

年,京东物流上市前两周的一次物流集团内部的管理大会上,有人问刘强东,京东物流未来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刘强东回答了两点:“第一个是BigBoss管理模式的落地;第二个是我们会不会被技术抛弃,因为没有跟上技术发展导致丧失机会。”

为什么刘强东如此重视“BigBoss”的落地?

首先,是因为“BigBoss”可以在企业规模不断增长的情况下,依然保有小组织的扁平化和敏捷性。

比如说,此次京东物流的组织调整,过去的销售、产品、运营等职能部门都并入了X、供应链、快递快运、国际业务四个独立事业部,它们与业务之间不再需要跨部门沟通,协同效率将得到提升。

京东物流还取消了原本按七个大区划分的区域组织模式。未来,每个省将成为独立的经营单元,省份负责人将拥有更大的经营决策、管理、人事任免等权利,并直接向总部相关事业部负责人汇报。

京东物流过去的汇报条线是总部——大区——省区——片区——站点,此次调整过后,大区这个层级将不复存在,汇报线转变为了总部——省区——片区——站点。

由此一来,普通员工到京东物流CEO余睿间的汇报层级,就由4级缩减到了3级。

其次,“BigBoss”的理念是推动将运营转为经营,这与现阶段京东讲究的“谋发展增利润”紧密相关。

举例来说,某仓库原来月平均盈余3w,但这份盈余与仓库人员关系不大;而这个仓库推行“BigBoss”之后,公司将目标收益设定为每个月盈余4w。

为了提升效益,仓库经理可以运用更大的话语权以及更大的实际权力,去增加仓库内部的盈利。比如,仓库场地租赁费用的洽谈、设备维修租赁费用、物流承运费用、装卸搬运费用、保洁费用、闲置场地临时外包等,通过多方面开源节流的手段,来减少原本的成本消耗,增加实际收入。

“BigBoss”机制下,业务的“一线指挥官”可以通过各种开源节流,增加每月营收,优化非人力成本,由此取得公司层面和仓库层面的双赢。

大企业都在集体“阿米巴化”?

年8月的京东物流战略会上,几十个高管一起探讨怎么去实现运营转经营。他们讨论了三种模型:第一种是分成运营线和销售线,第二种是采取事业部制,第三种模型就是“BigBoss”。

当时,大家一致认为“BigBoss”这一方案更适合京东所处阶段的发展——京东彼时正越来越大公司化,决策变得越来越缓慢,而“BigBoss”机制能让基层组织更灵活,集团只负责提供流程和工具支持,权力都放给基层,有点像“承包制”,基层自负盈亏。

用一句话来说,就是“要让听见炮火的人做决策”。

相信有不少人对于这句话感到耳熟。因为早在年的时候,任正非就在华为内部信中提到过这句话。华为的矩阵式组织,就是为了最大程度地从最基层的、最贴近客户的、最贴近开发前沿的员工身上,从基层主管身上,捕捉机会、捕捉变化。

因企业规模扩大带来的决策缓慢、机构臃肿,是很多企业都会面临的问题。

海尔的张瑞敏曾经很生动得描述过,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带头人的心态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10年前,我说什么,大家照着做就可以。那个盘子,我一个人就能看得过来。而现在的海尔就像一幢大楼,我本人对下面发生的事情可能永远也不知道真相。”

张瑞敏说到,怎么打通这幢大楼,化解大企业病,是海尔永远要面对的课题。

美的也同样遇到过相同的问题。年,美的做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组织变革,取消了二级产业集团,并大幅缩减集团总部职能部门,明确了以产品和客户为中心的“小集团、大事业部”的组织方式。实际上,美的过去三次“大企业病”的组织僵化,都是通过大幅度的组织变革来解决的。

物流行业中,安能物流、三志物流也是奉行“大事业小组织”的代表企业。

安能强调的是要高度授权一线,“让听得见炮火的人做决策”,最大限度地发挥公司资源效应,全员要以等不起的紧迫感和慢不得的危机感推动各项工作尽快落地,高效抢占市场高地。

三志则是物流行业里“阿米巴合伙人模式”的典型实践者,其奉行利益分配公开化、经营责任具体化、管理模式组织化,以利益驱动组织扩展。

其实,在“BigBoss”机制之前,京东还实施过“大中台、小前台”的组织战略。这种组织机制帮助京东渡过了年的组织危机,并实现连续3年的高速增长。

但随着业务的继续发展,京东又不得不再一次集中力量去解决新一轮的“大企业病”。或许终有一天“BigBoss”机制也会迎来任务完成的终局,到那时,京东的下一次选择,将会再一次决定未来。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